目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学校新闻

扶贫校长”任永敏

发布:2019-10-17 浏览:649 来源:陕西盛华高新技术学校

新华社记者田恒江: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记者在大西北,接触到一位被人们称之为“扶贫校长”的陕西人棗任永敏。

八年来,他创办的“渭南扶贫技校”,先后对2万多名因贫困而辍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城乡待业青年、复员军人和下岗职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得到安置或重新就业。
这所扶贫技校曾先后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级就业训练基地”;并被团中央、公安部、司法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计生委、工商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八部委评为“全国社区‘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任永敏的扶贫技校又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8月,他本人第二次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

记者所到之处,人们说起任永敏的故事来,就象吐鲁番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

记者在甘肃发现了陕西的任永敏

记者最初听说任永敏,是在陇东采访的时候。
甘肃平凉地区的友谊革制品厂工人唐军,2000年4月下岗了。当时他一下子给弄懵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家里老的老 ﹑小的小,还有几口子人要靠他挣工资吃饭呢!
一天,听一起下岗的工友们说,平凉地区就业服务局和陕西一家扶贫技校合作,要对下岗职工进行“免费培训”。唐军心想,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免费?他便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和几个下岗工友一起,去到平凉市崆峒路新校址看看。

原来,确实是陕西省渭南扶贫职业技术学校投资,在平凉地区办了个分校,专门面对家庭困的下岗职工和上不起学的城乡青年,实行减免学费的办法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走向社会,自力就业,摆脱贫困。唐军他们一听,就报了名。

消息传开,和唐军一起报名参加学习的,还有平凉地区佳云皮革厂﹑印刷机械厂﹑恒联公司﹑商业综合贸易公司﹑外贸地毯厂﹑外贸粮油公司﹑地区肉联厂和汽车运输公司等15个企业的下岗工人,以及附近在家待业的初高中毕业﹑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残疾人和复员军人等1300多名;分校为他们总共减免学费达40余万元。经过六个月的培训,他们分别学习了烹饪﹑电气焊﹑家电修理﹑装饰装璜﹑微机应用和美容美发等8种专业技术,绝大多数毕业学员陆续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其中,唐军﹑赵惠琴﹑巩小凤﹑王建国﹑杨华﹑王海波和朱东祥等13人当上了店老板;下岗女工王雪莲毕业后留校当了分校办公室副主任。唐军则担任了平凉京都酒店厨师长,月工资近千元。

陕西渭南扶贫技校的校长,就是任永敏。中等偏高的个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略微发胖的脸,永不消失的笑容。

他告诉记者,他的扶贫技校在陕西家乡已经投资办了好几个分校。他是专门为贫困地区辍学青年和下岗职工办学的。为弄清底细,他做了认真地社会调查。陕西之外,甘肃中部山区的定西﹑会宁﹑庄浪,陇东地区的平凉﹑泾川﹑灵台﹑镇原,宁夏南部的固原﹑西吉﹑同心等地县,他都走遍了。

他了解到,甘肃、宁夏那些地方十年九旱,群众生活很苦。遇上连续干旱,禾苗野草大都枯死,好多地方不光是缺吃、缺穿、缺烧的,就连人畜饮水也困难。前些年,政府经常派汽车为山民送水,时间一久,成了习惯,只要过路的汽车喇叭一响,不管是不是送水车,村头的老黄牛、毛驴子,就急不可待地追着汽车跑,天空一群群麻雀也都绕着汽车飞。……这些年虽然大有好转,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

任永敏在定西﹑会宁等地农村调查时,曾经给一些衣衫破烂的老人资助了些钱,帮他们买衣服穿。但他想,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于是,就决定象在陕西老家那样,在甘肃这边也办些扶贫技校,帮助更多的人脱贫。2000年春天,在平凉地区党政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利用原兰州军区第六医院搬迁前在平凉城里的局部院子和一栋18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办起了扶贫分校。
到平凉分校学习的,除了当地人外,远在甘肃定西﹑庆阳和宁夏固原地区的几百名学员也都赶来参加培训。分校校长饶永春说,两年来,分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上下,被平凉地区评为“下岗职工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为了弄清楚任永敏满腔热情大办扶贫技校的来龙去脉,记者专程赶往陕西渭南、宝鸡等地追踪采访。

从“塞翁失马”起步的扶贫技校

说到任永敏办扶贫技校的缘起,过程满曲折的。
任永敏家住陕西华县农村。1982年高考差三四分落榜后,赤手空拳跑到古都西安去“闯世界”。没有技术,只好凭一身力气。他曾靠一根麻绳帮别人拉车爬坡,攒了点钱买了辆旧三轮车蹬车给货主拉脚,后来还贩过菜,卖过自行车零件,开过小饭店……。小本营生,混碗饭吃而已。

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年,碰了一连串钉子以后,任永敏终于悟出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人生在世,没有一技之长,想经济上翻身,摆脱贫困,只能是梦想。于是,他经过刻苦努力,一块又一块地挣钱攒钱,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自学考试,居然先后获得华北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专业函授班毕业文凭﹑西北大学新闻专业大专文凭﹑北京外贸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以及一级面点师和一级烹饪师的技术职称。

从此,任永敏就象“鸟枪换炮”那样,干啥都胸有成竹。后来,通过在郑州开饭馆﹑办自行车配件厂,有了一些积蓄,他便做起“实业家”的美梦来。

一次,他回陕西老家探亲,发现城乡一些闲散人员,流浪街头,无所事事,大都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辍学青年。凭着自己的实践体验,他想,青年人要象这样,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一技之长,不可能有什么希望。于是,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办个“扶贫技校”,帮助他们学点技术,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任永敏是个“认死理”﹑说干就干的人。他抱着这个想法,专门赶到渭南市临渭区劳务局,请求在城关找块地方办扶贫技校。局长王龙川听了他的打算,当即表示支持;并和他一起参照有关政策,商量出一套扶贫办学的优惠办法:一是对特困生免收全部学费,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减半收费,其他学员均按省颁短训收费标准的70-80%优惠收费,以确保在扶贫技校学习的每一位学员都享受到扶贫的实惠;二是控制在校生优惠收费﹑半费﹑免费生的比例为3∶2∶1,也就是说,每6个在校生中,有两名是半费生,一名是免费生;三是在任永敏前期适量投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扶持的基础上,再以学校的名义,办些商贸项目,增加点收入,以壮大学校经济实力。接着,又在渭南市劳动局杨永兰局长的主持下,制定了《陕西省渭南市扶贫职业技术学校免费(半费)培训录取通知书》,凡持乡镇有效证明换得此通知书报名入学者,均按相关规定标准予以优惠。

策划完成后,任永敏耐心地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毅然决然卖掉自己在郑州办的自行车配件厂,以帮助陕西省化工总厂解决周转资金困难为先决条件,投资承包了这个厂建在渭南火车站附近的红星招待所。临街的主楼,安排招待所继续营业;院内可容纳五六百人的楼房则用来作办公室、教室和学生宿舍。

1995年初,一切筹备就绪,教师也请来几位。可是,招生简章一贴出去,社会上议论纷纷:“任永敏办扶贫技校,免费招生,谁相信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人,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渭南市是陕西省境内兴办各类培训技校最多的地方,共有上百家,看你任永敏能不能站得住脚!

多少天过去了,总算招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按招生简章的要求,从临渭区劳动服务局办好“扶贫优惠培训通知书”手续,前来报名上学。他名叫周胜利,是周至县农村的一个小伙子,跑到渭南来打工的;他想学烹饪当厨师,将来炒菜做饭开饭馆,看了招生简章,就投奔任永敏来了。

任永敏欣喜若狂,忙招呼小周到自己房子,与他同吃同住,认真给他教技术,并劝他说:“社会上人们还都不了解我,不相信我;我要你实际看看我扶贫是真是假。你要好好学本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老实巴交的小周不怎么会讲话,学技术却很有灵性,任永敏感到很满意。不料,两个星期过后,小周突然提出要回周至老家去。任永敏怎么挽留也不听,只好给足路费放他走,小周答应两三天以后就回来。

任永敏掐着指头算日子,焦急地等待小周归来。一天两天过去了,没回来;第三天中午,眼巴巴地还是没消息,妻子给老任说,周至到渭南,一百公里挂零,又顺着铁路线,抬脚就到,讲好两三天回来,到现在没踪影,恐怕没希望了,算了,死了这个心吧!
任永敏坦然地为妻子宽心道,古人讲,“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说的是有个边塞老翁爱养马,但不知什么原故那马跑到塞外去了。别人都为老翁难过,可是老翁并不悲观,说这不一定就是坏事啊!果真,后来那马竟带着胡地的一匹马驹回来了。妻子听说塞翁丢失了一匹马,最后却变成了两匹马,不由得破啼为笑了:“谁晓得你那小周是不是塞翁的马呢!”

话虽是这样说,可任永敏自己心里也一直在打鼓,谁知那小周能不能象塞翁的马,再回到扶贫技校来呢!第三天一直到夜幕降临,还是不见人影。任永敏本来是条出了名的硬汉子,如今在一种被众人普遍误解、感到莫大委屈的心情下,想道,自己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办起偌大一个扶贫技校,几十天才招了一个学生,结果还中途回了老家!想到这里,再也忍耐不住了,便独自一个人,趁黑跑到郊外一个果园里,大哭了一场。

直到夜里八九点钟回家,在路过火车站附近时,远远看见周胜利背着包包回来了,而且还领了两个小伙子,要一起参加学习。比塞翁的马还要强,不是一个变两个,而是一个变三个!见此情景,任永敏一下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两眼含泪,连忙把孩子们接到路旁的饭馆里,吃了一顿肉夹饼……

就这样,1996年春节前,共招了8名学生;年假过后,正月初十开学时,回家过年的8个学生又领了5个年轻人来了,于是,8个学生变成了13个。恰巧,这年3月,陕西广播电台记者路漫了解到任永敏扶贫办学和13位学生免费上学的事,就在电台《社会面面观》专栏作了报道,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传十,十传百,个把月工夫,学生就增加到260多人。

一时间,“渭南有个扶贫技校,穷学员吃饭不掏钱”的佳话,传遍关中、陕北和陕南;不久,邻省甘肃﹑宁夏和河南的好多农村也都有年轻人闻讯持当地民政部门的介绍信赶来参加学习。截至1997年,学生多达1000余人,老师也增加到30人;两年间,共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12万元。
任永敏的“扶贫技校”,逐渐步入正轨;在人们的眼里,总算象个学校的样子了。

实心扶贫就不能“守株待兔”

饱尝没有技术、流落街头、寄人篱下、不得温饱之苦,又对掌握技术、自力更生、挺起腰杆、摆脱贫困有着深切体会的任永敏,一心想千方百计办好这个技校,为贫困青年和下岗职工架起一座通往富裕的桥梁。
但经过一段实践,任永敏发现,扶贫技校的服务对象应当主要在偏远﹑闭塞﹑贫穷、落后的山洼洼、沟岔岔里边,学校如果一味地“守株待兔”、等学生上门,那就会耽误好多消息不灵的贫困青年。于是,他在每年招生期间,都要带上学校工作人员,到偏远的贫困山区走一走,大力宣传扶贫技校的承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把真正贫困的学生招上来。
陕南洛南县何丽红、何丽霞姐妹俩,八九岁上,父母双亡,成了孤儿,生活尚无着落,更谈不上进学校读书了。任永敏在陕南农村调查时发现了她们,就征得同意,当即拍板,免去全部学费和生活费,招进学校学习烹饪;毕业后,被北京四中录用,姐妹俩月工资分别拿到800元和1000元。

南郑县合同乡的石汉华、洛南县永丰镇的王霞、永寿县窦家乡的窦文强、长安县郭杜镇的张良凤等贫困生,都是任永敏在深入山区调查过程中发现并录取进校的。

更多的学生则是听到消息,自己找上门来的。

那年盛夏的一天,任永敏刚从地县招生回来,有位年逾花甲的老大爷领着一个瘦小的姑娘,怯生生地走进他的办公室。老人家拿出一张贫困证明信,小姑娘痛哭流涕地诉说道,她名叫张亮,家住大荔县,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父亲出走,母亲改嫁,张亮就跟着爷爷,靠亲友帮衬渡日;初中毕业,年迈的爷爷背了一身债,再也无法供她上学了。说着说着,小张亮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我交不起学费,学校不要我;爷爷老了,没有人管我。任校长,我要上学……”不等姑娘说完,任永敏一把扶起她,说:“没人要你我要你,没人管你我管你!”当即安顿张亮免费上了幼师班。谁知入学不久的一个晚上,由于不习惯,小张亮半夜从架子床上掉下来,摔折胳膊,任永敏闻讯,急忙亲自开车送到医院急诊,并为她支付了3000多元的医疗费,治好了病。天资聪明的张亮学习十分用功,毕业后又考上西安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去了。

有一天,渭南市电视台转给任永敏一封信,是潼关县港口乡一个名叫姚江峰的初中毕业生写来的。信上说,他家是水库区移民,生活困难,两个弟弟也要上学,自己眼看就要辍学,请求免费到扶贫技校学习。任永敏专程赶往近100公里以外的潼关,找到姚江峰家去看望。情况落实后,他当机立断,马上带小江峰到扶贫技校上学;临离开潼关时,还给姚家留了500元钱,叮嘱让小江峰的两个弟弟在家乡继续上学。

又有一次,听说大荔县部分黄河岸坍塌,华原乡大量耕地“掉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好多学生陆续辍学。任永敏急不可待地赶到大荔,直接去找县长王焕友,表示愿意以优惠办法培训灾区贫困孩子,并力争在他们毕业后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王县长同意后,县上还决定承担一部分培训费,任永敏便在渭南市临渭区劳务服务局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专车把华原乡的29名贫困学生接到扶贫技校来学习。
为了经常性地帮助贫困地区辍学青年及时得到培训,几年来,任永敏主持扶贫技校先后与革命老区延安宝塔区、佳县、蓝田县红门寺乡,贫困地区富平县底店乡、临渭区花园乡、华县东赵乡、南郑县合同乡,以及大荔县的6个灾区乡镇,签订了减免学费招收学生的合同书。

8年来,共有12000余名学生享受到扶贫待遇,减免学杂费近130万元,收到社会各类捐助80余万元。截至目前,除了陕西省内各地学生外,甘肃、宁夏、青海、河南、河北等省区,也有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求学,受到扶贫技校一视同仁地热情对待。

“五连环”创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渭南距西安六十来公里,是关中平原东部最大的地级市。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任永敏创办扶贫技校时为止,这里以烹饪技术培训为代表的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已开办了100 多家,成为中国西部有名的“烹饪城”。
在市场经济时代,职教技校招徕生源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种时候,在这种环境里,就象“半路地杀出个程咬金”似的,任永敏办了个“扶贫技校”,一开始,就有不少好心人替他捏了把汗:老任的想法好是好,但在风行各种职业教育的渭南,能不能站得住脚,还要打个问号。

可是,实践证明,任永敏不单是站住了脚,而且还出乎人们意料地后来居上。
目前,他的扶贫技校已经发展到拥有一个总校、6个分校;从一个学生、带来两个学生,发展到在校学生保有量达5000多名;8年来已毕业2万多名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渭南地区,乃至全省、西部地区,名列前茅。

任永敏成功的诀窍在哪儿?采访中,听说他们在实践中闯出了一套“五连环”的发展思路,引起记者浓厚兴趣。

棗从招收农村贫困青年到招收城市失业青年。

扶贫技校红红火火地向前发展,影响越越来越大,不少城市青年闻讯,也赶来报名参加培训学习。任永敏二话不说,告诉学校招生办公室,不分城乡,来者不拒。

在渭南,他们联合红旗水泥厂、市橡胶厂、海昌空调销售部等多家企业的厂长、经理,共同发起了“父母下岗,不让孩子失学”的助学活动,对于那些愿意上扶贫技校的学生,一律予以优待;扶贫技校领导班子成员还在市劳动局的帮助下,和那些厂长、经理一起,与一批下岗特困职工结成“对子”,每人资助2名学生的全部学杂费用,直到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为止。
对外地的城市辍学待业青年,任永敏也是一视同仁,按政策尽量优惠。甘肃、宁夏、青海、河北、河南等省区,都有城市青年来渭南奔扶贫技校的。

甘肃省灵台县万宝川农场老职工陈克明,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亚琴、亚莉和亚明,同在城里长大,因高考未中,待业在家。为了让三个孩子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老陈又是听广播、看电视,又是翻杂志、剪报纸,搜集了全国好多地方职教技术学校的资料,并按照资料线索,还专门跑到不少地方去考察,想经过比较,挑选一个放心的学校和可心的专业。最后,终于被任永敏的事迹所感动,便选定了渭南扶贫技校。三个孩子先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分别被安排到渭南、大连等地就业。

棗从培训青年学生到培训下岗职工。

自扶贫技校创办的第二年开始,任永敏便把培训下岗职工学得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梦想、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他们先后与渭南市的13家破产、亏损企业签订了免费培训下岗职工的合作协议,使460多名职工得到培训,并陆续重新就业;陕西化工总厂是他们着力扶持的重点困难企业。经过培训,这个厂有26名下岗职工留校就业,另外还免费培训了200名下岗职工,并联系有关部门予以安置。
几年来,任永敏的扶贫技校已经帮助陕西、甘肃等省区的特困企业近千名下岗职工经过培训、重新就业。
甘肃平凉地区友谊革制品厂女工张红霞,下岗后,没有了工作岗位,没有了固定收入,家庭生活困难,丈夫找茬闹离婚,最后连家庭、丈夫、孩子都没有了。在下岗工友们的参谋下,她免费进了任永敏在平凉创办的扶贫技术分校。五个月后,在美容美发班学习毕业,到平凉城里闹市区开了个“自强美容美发店”,月收入上千元,不单不再为温饱发愁,而且重新建立了新家庭,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棗从抓职业教育到支援普通义务教育。

在陕西省一次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任永敏介绍了他开创的“以商贸补职教,以职教带普教,以育人济天下”的办学新路子,受到省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以商贸补职教:一方面,任永敏用自己办企业获利投入扶贫办学基本资金,并从社会企业界募集部分捐助资金;同时,还组织在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办饭店、汽车修理厂、服装铺、理发店、摆夜市,或给人打零工、计时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以解决部分生活费用。

以职教带普教:从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资金,扶持一些经费上难以为继的普通中学,创造条件,搞好义务教育,做到“职教、普教并举”。

1998年秋天,任永敏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华县,顺路去访问自己的母校棗瓜坡中学。不料,一进校门,闯入他眼帘的,竟是长满校园、比人还高的荒草;当年他上过课的教室黑板上,写着养猪饲料的配方。经打听,才知道学校因经费困难,已于6年前停办,校舍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各个教室先后被附近农民租去养猪、养鸡、养羊,或作牛圈、马厩。原先在这里上学的孩子,被迫分别到七、八里路以外的一个镇办中学或一个乡办中学去就读。去镇办中学很远,不方便;而去乡办中学,还得连续过一条铁路、一条公路,又很不安全,近几年,已有三名中学生死于车祸,受伤的学生也有十几名。周围十万乡亲,早就急切盼望恢复瓜坡中学。

耳闻目睹了这一切,任永敏心里很不是滋味。当时,他的脑子里立即闪现出一个念头:从办职业教育的经费中,拨出一部分钱来,用于扶持普教。于是,他专程赶到县上,同有关部门交换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得到县委、县府负责人和教育局长的同意,并趁热打铁,签订了协作合同,议定:由任永敏承租原瓜坡中学的50亩校舍,先期投入40万元,修缮教室宿舍、配备硬件设施、聘请一批老中青教师,重新恢复瓜坡中学;然后,利用部分校舍,再办一个扶贫技校的分校。
恢复瓜坡中学、创办扶贫分校的计划如期实现了,甭提当地三乡十八村的乡亲们有多高兴了。陕西省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认为,任永敏闯出了一条“以商贸补职教,以职教养普教,以育人济天下”的办学新路子。
棗从在本地区办学到去外地、外省办学。

几年来,任永敏总结扶持瓜坡的实践经验,先后对陕南商洛地区粮食职工子弟中学、西安铁路分局蔡家坡铁路中学、渭南市轻工学校、咸阳建华大学等正规学校进行了扶持和重组,使这些濒于倒闭或已经倒闭的学校得以恢复新生。
记者在采访蔡家坡铁路中学时,同这里新办的扶贫职业技术分校李满朝校长,以及分校所在地的岐山县教育局李复成局长交换了意见。李局长说,蔡家坡铁中建校已有72年的历史,到了目前商品经济时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硬是办不下去了;多亏任永敏他们扶持,现在又起死回生了。他说,当前,岐山全县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仅只有20%左右;高中教学设施也严重不足,高考升学率就更低了。岐山县教育局还要与任永敏、李满朝他们进一步协商,请他们帮助岐山县更多的普通中学脱贫解困呢!
棗从毕业生自谋生路到学校出面帮助毕业生找出路。

任永敏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毕业生在本质上同工厂的产品一样,都要接受“优胜劣汰”规律的检验,适者生存,反之则遭扬弃;我们办职业技校,目的在于帮助学员毕业后顺利就业,千万不能不顾人才市场需求,盲目地以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搞一厢情愿。

为此,他们始终坚持经常作人才市场调查,及时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学校专业的设置,使学校原以烹饪专业为主,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小吃中厨、高级厨师、微机应用、家电维修、机电制冷、服装剪裁、美发盘头、美容化妆、美发美容、幼儿教师、畜牧兽医、摄影摄像、装饰装璜油漆、电脑装璜设计、大小汽车修理、摩托车修理和电焊气焊等17个专业,尽可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与此同时,他们在全国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大连、深圳等全国主要大中城市设立了18个安置服务点,主动向人才市场“推销各个专业的毕业生”。这样,既对口、又及时,深受相关部门欢迎,毕业生安置就业率年均达到95%以上。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事务管理局、财政部、交通部、建设部、航空航天部、广电部等中央部门,都曾专程来渭南扶贫技校选用毕业学员。
“底气十足”来自科学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着重想破解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企业家,而不是职业教育家,任永敏究竟依靠什么,使得扶贫技校底气这么足,如此具有出人意料的旺盛生命力,受到广大家长和待业青年、下岗工、复员回乡军人的热烈欢迎,并获得迅猛发展?”
副校长张涛告诉记者,除了前边已经介绍过的“五连环”思路外,任永敏主要还围绕科学管理,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创出一种扶贫性质的资金注入办学模式,即“以商贸促职教,以职教带普教,职普并举,提高国民素质。”具体做法是:通过举办商贸业及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业,组织一些没有技术能力但有求职愿望的人员(同时也安排一些贫困学员课余参加),通过打工,或半工半读的方式,进行资金集累,商贸业及加工业负责支付劳动者相应的生活费用和适当奖金,剩余部分,在满足职业教育一般教学活动、行政办公等所需费用后,由职业技术教育部门,用于学生的劳动技能训练,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同时,从职教收入中抽出一定比例资金,补充普教相关经费的不足,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学生毕业后,除部分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外,“落榜生”一律转入职教,接受技术培训,这样,普教反过来又增加了职教的生源。按照这一办学模式,任永敏已把当初的扶贫技校从单一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商贸服务业、职业教育业、普及教育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受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司的充分肯定。

其次,掌握好用人权,确保师资质量。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师资水平如何,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任永敏深知其中的奥妙和利害。在渭南市及临渭区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他们扶贫技校拥有自主的用人权、奖惩权。
张涛副校长告诉记者,有了灵活的用人机制,就可以通过择优录用,有效地建立起一支品学兼优的教师队伍;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使大家都有一种“搞不好就得出局”的危机感。同样,公开公正地实行奖勤罚懒,就可以激发大家的好胜心和责任心。
任永敏经常给老师们讲:“扶贫不是施舍,更不是怜悯,而是要建立起相互理解与爱护的纽带,让学生们真正成才。”他还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教师。”他的这些见解,对老师们触动很大。
扶贫技校的学生,大多是来自边远、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一方面,淳朴诚实,求知欲强,学习自觉性比较高;另一方面,文化水平低,感悟能力差,存在一种自卑心理。为了尽快消除贫困学生与老师之间无形的隔阂,老师们普遍采用以真诚的爱心去换取信任的方法,在思想上同他们从沟通到打成一片,收到了良好效果。有不少老师,拿出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学习用品;有的则拿出自家孩子的衣裳,送给学生御寒;还有的老师在学生生病时,把学生从楼上背上背下,熬汤喂药,昼夜照看。……这样一来,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更高了。

第三,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搞好教学效果测评。张涛介绍说,就中国的现状而言,职业教育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任永敏和同事们一起,针对职业教育实践性亟强的特点,在实践中摸索出一系列新鲜而有效的方法:一是教学抓住“三环节”,即理论教学、操作演示、实践训练,尽力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二是组建成家庭、学校、教师、学员“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扶贫技校实行“月假”制度。依据教学进度,学校对学员进行不定期抽查,并按时举行月考;每个月将教学内容和考核成绩通报给家长,由家长在月假中对学员进行监督演练;教师给学员的成绩打分,学员给教师的能力打分,家长对教学双方作出评价反馈学校;校方再根据综合情况对教师兑现奖惩。

任永敏经常在教职员工大会小会上讲:“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在他的带动下,全校上下自始至终严格坚持教学效果监督测评办法,效果十分显著,受到市上和省上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
第四,重视发挥毕业生的作用,强化持续性发展的机制。
任永敏认为,职业教育同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一样,都存在“一点两面”的情况,“一点”就是教学质量,“两面”就是招生面和安置面。他说,只要教学质量好,安置就不难,招生也就容易了。根据几年来的实践,毕业生在为母校提高教学质量、搞好安置工作、扩大招生等几个方面,都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棗毕业生服务于教学。学生毕业分配后,学校不定期地组织教师、中层干部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用人单位的意见,调查人才市场的最新信息,以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长处和薄弱环节,回校后反馈给教研室,以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工作与市场需求更紧密地衔接起来。

棗毕业生服务于安置。其一,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满意,用人单位的老板就会与其他相熟悉的老板通气,一传十、十传百,便出现了竟相到扶贫技校来挑选毕业生的场面;其二,通过在相关城市建立“扶贫技校校友会”,组织毕业生及时互通信息、互相帮助、互相提携,一方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积极地向老板及同行推荐新毕业的校友,并向母校传送用人信息。在毕业生的协助下,扶贫技校建立了全国性的“安置信息网站”,学校已经坚持利用商业信函和电脑网络向各地推荐毕业生好几年了。
棗毕业生服务于招生。毕业生就业后,工作干得好,工资挣得多,家长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扶贫技校充当义务宣传员,热情地为扶贫技校扬名,招徕学员;与此同时,毕业生也会以感激母校的心情,在他的左邻右舍或老同学当中,扩大扶贫技校的影响;学校规定,凡是把新学员领到学校来报名上学的校友,学校负责报销路费,好多新学员就是这样由毕业生亲自领来的。毕业生服务于招生,也自然成了扶贫技校扩大“生源”、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最后,加强党的领导,活跃团的生活,使扶贫技校既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又充满朝气蓬勃的气氛。
“企业家办校,千万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任永敏在这一点上非常明确、坚定。学校是他一手办起来的,但他从不独断专行。在渭南市委的关心下,学校成立了党小组,集体负责处理各种重大问题。在学校团委的倡导下,青年学生每天参加升国旗仪式;并经常举办演讲比赛、体育运动会、技术表演、卫生评比和歌舞晚会等集体活动。记者在采访中,感到任永敏和他的同事们,办学态度的认真程度,实在不亚于任何一家公办学校。

任永敏办学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多时间,但他早已是弟子成千上万、“桃李满天下”了。截至目前,渭南扶贫技校已先后被评为省、市级“先进教学单位”、“科技扶贫示范单位”、“陕西省外来务工青年定点培训单位”,荣获“全国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就业训练基地成员单位”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任永敏自己也先后获得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及社会各届的好评,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国家体改委和中国改革出版社联合授予他“全国改革开放卓越人物”荣誉称号。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记者顺便到任永敏家里去看看,真是没想到,这位被外界传说为“慷慨扶贫办学的百万富翁”,一家三口,至今却一直住在学校招待所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单间里;平时,妻子也在学校行政办公室上班,家里很少开伙做饭,而是同学生一起吃大灶。
任永敏一再央求记者,不要过份突出宣传他个人。他甚至动情地说:“共产党员就是要以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但就一个人来讲,不可能单枪匹马包打天下。说实在话,我是扶贫技校的创始人,但事情都是大家干的。”他举出张涛、赵长德、李满朝、陈克明、惠永武、王金民、李峰、袁香、徐刚、孙天民和邓玉霞等教职员工的一大串名字,说,这些同志,常年辛辛苦苦实干在第一线,他们才是应该充分宣传表彰的。……“扶贫校长”任永敏

新华社记者田恒江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记者在大西北,接触到一位被人们称之为“扶贫校长”的陕西人棗任永敏。
八年来,他创办的“渭南扶贫技校”,先后对2万多名因贫困而辍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城乡待业青年、复员军人和下岗职工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得到安置或重新就业。
这所扶贫技校曾先后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级就业训练基地”;并被团中央、公安部、司法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计生委、工商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八部委评为“全国社区‘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
200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任永敏的扶贫技校又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8月,他本人第二次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
记者所到之处,人们说起任永敏的故事来,就象吐鲁番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

记者在甘肃发现了陕西的任永敏

记者最初听说任永敏,是在陇东采访的时候。
甘肃平凉地区的友谊革制品厂工人唐军,2000年4月下岗了。当时他一下子给弄懵了: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家里老的老 ﹑小的小,还有几口子人要靠他挣工资吃饭呢!

一天,听一起下岗的工友们说,平凉地区就业服务局和陕西一家扶贫技校合作,要对下岗职工进行“免费培训”。唐军心想,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免费?他便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和几个下岗工友一起,去到平凉市崆峒路新校址看看。
原来,确实是陕西省渭南扶贫职业技术学校投资,在平凉地区办了个分校,专门面对家庭困的下岗职工和上不起学的城乡青年,实行减免学费的办法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走向社会,自力就业,摆脱贫困。唐军他们一听,就报了名。

消息传开,和唐军一起报名参加学习的,还有平凉地区佳云皮革厂﹑印刷机械厂﹑恒联公司﹑商业综合贸易公司﹑外贸地毯厂﹑外贸粮油公司﹑地区肉联厂和汽车运输公司等15个企业的下岗工人,以及附近在家待业的初高中毕业﹑有文化的家庭妇女﹑残疾人和复员军人等1300多名;分校为他们总共减免学费达40余万元。经过六个月的培训,他们分别学习了烹饪﹑电气焊﹑家电修理﹑装饰装璜﹑微机应用和美容美发等8种专业技术,绝大多数毕业学员陆续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其中,唐军﹑赵惠琴﹑巩小凤﹑王建国﹑杨华﹑王海波和朱东祥等13人当上了店老板;下岗女工王雪莲毕业后留校当了分校办公室副主任。唐军则担任了平凉京都酒店厨师长,月工资近千元。
陕西渭南扶贫技校的校长,就是任永敏。中等偏高的个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略微发胖的脸,永不消失的笑容。
他告诉记者,他的扶贫技校在陕西家乡已经投资办了好几个分校。他是专门为贫困地区辍学青年和下岗职工办学的。为弄清底细,他做了认真地社会调查。陕西之外,甘肃中部山区的定西﹑会宁﹑庄浪,陇东地区的平凉﹑泾川﹑灵台﹑镇原,宁夏南部的固原﹑西吉﹑同心等地县,他都走遍了。

他了解到,甘肃、宁夏那些地方十年九旱,群众生活很苦。遇上连续干旱,禾苗野草大都枯死,好多地方不光是缺吃、缺穿、缺烧的,就连人畜饮水也困难。前些年,政府经常派汽车为山民送水,时间一久,成了习惯,只要过路的汽车喇叭一响,不管是不是送水车,村头的老黄牛、毛驴子,就急不可待地追着汽车跑,天空一群群麻雀也都绕着汽车飞。……这些年虽然大有好转,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
任永敏在定西﹑会宁等地农村调查时,曾经给一些衣衫破烂的老人资助了些钱,帮他们买衣服穿。但他想,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于是,就决定象在陕西老家那样,在甘肃这边也办些扶贫技校,帮助更多的人脱贫。2000年春天,在平凉地区党政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利用原兰州军区第六医院搬迁前在平凉城里的局部院子和一栋18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办起了扶贫分校。
到平凉分校学习的,除了当地人外,远在甘肃定西﹑庆阳和宁夏固原地区的几百名学员也都赶来参加培训。分校校长饶永春说,两年来,分校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上下,被平凉地区评为“下岗职工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为了弄清楚任永敏满腔热情大办扶贫技校的来龙去脉,记者专程赶往陕西渭南、宝鸡等地追踪采访。

从“塞翁失马”起步的扶贫技校

说到任永敏办扶贫技校的缘起,过程满曲折的。
任永敏家住陕西华县农村。1982年高考差三四分落榜后,赤手空拳跑到古都西安去“闯世界”。没有技术,只好凭一身力气。他曾靠一根麻绳帮别人拉车爬坡,攒了点钱买了辆旧三轮车蹬车给货主拉脚,后来还贩过菜,卖过自行车零件,开过小饭店……。小本营生,混碗饭吃而已。
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年,碰了一连串钉子以后,任永敏终于悟出一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人生在世,没有一技之长,想经济上翻身,摆脱贫困,只能是梦想。于是,他经过刻苦努力,一块又一块地挣钱攒钱,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自学考试,居然先后获得华北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专业函授班毕业文凭﹑西北大学新闻专业大专文凭﹑北京外贸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以及一级面点师和一级烹饪师的技术职称。
从此,任永敏就象“鸟枪换炮”那样,干啥都胸有成竹。后来,通过在郑州开饭馆﹑办自行车配件厂,有了一些积蓄,他便做起“实业家”的美梦来。
一次,他回陕西老家探亲,发现城乡一些闲散人员,流浪街头,无所事事,大都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辍学青年。凭着自己的实践体验,他想,青年人要象这样,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一技之长,不可能有什么希望。于是,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办个“扶贫技校”,帮助他们学点技术,自力更生,摆脱贫困。
任永敏是个“认死理”﹑说干就干的人。他抱着这个想法,专门赶到渭南市临渭区劳务局,请求在城关找块地方办扶贫技校。局长王龙川听了他的打算,当即表示支持;并和他一起参照有关政策,商量出一套扶贫办学的优惠办法:一是对特困生免收全部学费,对有一定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减半收费,其他学员均按省颁短训收费标准的70-80%优惠收费,以确保在扶贫技校学习的每一位学员都享受到扶贫的实惠;二是控制在校生优惠收费﹑半费﹑免费生的比例为3∶2∶1,也就是说,每6个在校生中,有两名是半费生,一名是免费生;三是在任永敏前期适量投资、政府部门给予一定扶持的基础上,再以学校的名义,办些商贸项目,增加点收入,以壮大学校经济实力。接着,又在渭南市劳动局杨永兰局长的主持下,制定了《陕西省渭南市扶贫职业技术学校免费(半费)培训录取通知书》,凡持乡镇有效证明换得此通知书报名入学者,均按相关规定标准予以优惠。

策划完成后,任永敏耐心地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毅然决然卖掉自己在郑州办的自行车配件厂,以帮助陕西省化工总厂解决周转资金困难为先决条件,投资承包了这个厂建在渭南火车站附近的红星招待所。临街的主楼,安排招待所继续营业;院内可容纳五六百人的楼房则用来作办公室、教室和学生宿舍。

1995年初,一切筹备就绪,教师也请来几位。可是,招生简章一贴出去,社会上议论纷纷:“任永敏办扶贫技校,免费招生,谁相信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人,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渭南市是陕西省境内兴办各类培训技校最多的地方,共有上百家,看你任永敏能不能站得住脚!
多少天过去了,总算招到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按招生简章的要求,从临渭区劳动服务局办好“扶贫优惠培训通知书”手续,前来报名上学。他名叫周胜利,是周至县农村的一个小伙子,跑到渭南来打工的;他想学烹饪当厨师,将来炒菜做饭开饭馆,看了招生简章,就投奔任永敏来了。

任永敏欣喜若狂,忙招呼小周到自己房子,与他同吃同住,认真给他教技术,并劝他说:“社会上人们还都不了解我,不相信我;我要你实际看看我扶贫是真是假。你要好好学本领,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老实巴交的小周不怎么会讲话,学技术却很有灵性,任永敏感到很满意。不料,两个星期过后,小周突然提出要回周至老家去。任永敏怎么挽留也不听,只好给足路费放他走,小周答应两三天以后就回来。
任永敏掐着指头算日子,焦急地等待小周归来。一天两天过去了,没回来;第三天中午,眼巴巴地还是没消息,妻子给老任说,周至到渭南,一百公里挂零,又顺着铁路线,抬脚就到,讲好两三天回来,到现在没踪影,恐怕没希望了,算了,死了这个心吧!
任永敏坦然地为妻子宽心道,古人讲,“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说的是有个边塞老翁爱养马,但不知什么原故那马跑到塞外去了。别人都为老翁难过,可是老翁并不悲观,说这不一定就是坏事啊!果真,后来那马竟带着胡地的一匹马驹回来了。妻子听说塞翁丢失了一匹马,最后却变成了两匹马,不由得破啼为笑了:“谁晓得你那小周是不是塞翁的马呢!”
话虽是这样说,可任永敏自己心里也一直在打鼓,谁知那小周能不能象塞翁的马,再回到扶贫技校来呢!第三天一直到夜幕降临,还是不见人影。任永敏本来是条出了名的硬汉子,如今在一种被众人普遍误解、感到莫大委屈的心情下,想道,自己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办起偌大一个扶贫技校,几十天才招了一个学生,结果还中途回了老家!想到这里,再也忍耐不住了,便独自一个人,趁黑跑到郊外一个果园里,大哭了一场。

直到夜里八九点钟回家,在路过火车站附近时,远远看见周胜利背着包包回来了,而且还领了两个小伙子,要一起参加学习。比塞翁的马还要强,不是一个变两个,而是一个变三个!见此情景,任永敏一下子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两眼含泪,连忙把孩子们接到路旁的饭馆里,吃了一顿肉夹饼……

就这样,1996年春节前,共招了8名学生;年假过后,正月初十开学时,回家过年的8个学生又领了5个年轻人来了,于是,8个学生变成了13个。恰巧,这年3月,陕西广播电台记者路漫了解到任永敏扶贫办学和13位学生免费上学的事,就在电台《社会面面观》专栏作了报道,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传十,十传百,个把月工夫,学生就增加到260多人。
一时间,“渭南有个扶贫技校,穷学员吃饭不掏钱”的佳话,传遍关中、陕北和陕南;不久,邻省甘肃﹑宁夏和河南的好多农村也都有年轻人闻讯持当地民政部门的介绍信赶来参加学习。截至1997年,学生多达1000余人,老师也增加到30人;两年间,共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12万元。
任永敏的“扶贫技校”,逐渐步入正轨;在人们的眼里,总算象个学校的样子了。

实心扶贫就不能“守株待兔”

饱尝没有技术、流落街头、寄人篱下、不得温饱之苦,又对掌握技术、自力更生、挺起腰杆、摆脱贫困有着深切体会的任永敏,一心想千方百计办好这个技校,为贫困青年和下岗职工架起一座通往富裕的桥梁。
但经过一段实践,任永敏发现,扶贫技校的服务对象应当主要在偏远﹑闭塞﹑贫穷、落后的山洼洼、沟岔岔里边,学校如果一味地“守株待兔”、等学生上门,那就会耽误好多消息不灵的贫困青年。于是,他在每年招生期间,都要带上学校工作人员,到偏远的贫困山区走一走,大力宣传扶贫技校的承诺,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合作,把真正贫困的学生招上来。
陕南洛南县何丽红、何丽霞姐妹俩,八九岁上,父母双亡,成了孤儿,生活尚无着落,更谈不上进学校读书了。任永敏在陕南农村调查时发现了她们,就征得同意,当即拍板,免去全部学费和生活费,招进学校学习烹饪;毕业后,被北京四中录用,姐妹俩月工资分别拿到800元和1000元。

南郑县合同乡的石汉华、洛南县永丰镇的王霞、永寿县窦家乡的窦文强、长安县郭杜镇的张良凤等贫困生,都是任永敏在深入山区调查过程中发现并录取进校的。

更多的学生则是听到消息,自己找上门来的。

那年盛夏的一天,任永敏刚从地县招生回来,有位年逾花甲的老大爷领着一个瘦小的姑娘,怯生生地走进他的办公室。老人家拿出一张贫困证明信,小姑娘痛哭流涕地诉说道,她名叫张亮,家住大荔县,小学四年级时,父母离异,父亲出走,母亲改嫁,张亮就跟着爷爷,靠亲友帮衬渡日;初中毕业,年迈的爷爷背了一身债,再也无法供她上学了。说着说着,小张亮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我交不起学费,学校不要我;爷爷老了,没有人管我。任校长,我要上学……”不等姑娘说完,任永敏一把扶起她,说:“没人要你我要你,没人管你我管你!”当即安顿张亮免费上了幼师班。谁知入学不久的一个晚上,由于不习惯,小张亮半夜从架子床上掉下来,摔折胳膊,任永敏闻讯,急忙亲自开车送到医院急诊,并为她支付了3000多元的医疗费,治好了病。天资聪明的张亮学习十分用功,毕业后又考上西安艺术学院,继续深造去了。

有一天,渭南市电视台转给任永敏一封信,是潼关县港口乡一个名叫姚江峰的初中毕业生写来的。信上说,他家是水库区移民,生活困难,两个弟弟也要上学,自己眼看就要辍学,请求免费到扶贫技校学习。任永敏专程赶往近100公里以外的潼关,找到姚江峰家去看望。情况落实后,他当机立断,马上带小江峰到扶贫技校上学;临离开潼关时,还给姚家留了500元钱,叮嘱让小江峰的两个弟弟在家乡继续上学。
又有一次,听说大荔县部分黄河岸坍塌,华原乡大量耕地“掉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好多学生陆续辍学。任永敏急不可待地赶到大荔,直接去找县长王焕友,表示愿意以优惠办法培训灾区贫困孩子,并力争在他们毕业后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王县长同意后,县上还决定承担一部分培训费,任永敏便在渭南市临渭区劳务服务局领导同志的陪同下,专车把华原乡的29名贫困学生接到扶贫技校来学习。
为了经常性地帮助贫困地区辍学青年及时得到培训,几年来,任永敏主持扶贫技校先后与革命老区延安宝塔区、佳县、蓝田县红门寺乡,贫困地区富平县底店乡、临渭区花园乡、华县东赵乡、南郑县合同乡,以及大荔县的6个灾区乡镇,签订了减免学费招收学生的合同书。
8年来,共有12000余名学生享受到扶贫待遇,减免学杂费近130万元,收到社会各类捐助80余万元。截至目前,除了陕西省内各地学生外,甘肃、宁夏、青海、河南、河北等省区,也有不少学生慕名前来求学,受到扶贫技校一视同仁地热情对待。

“五连环”创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渭南距西安六十来公里,是关中平原东部最大的地级市。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任永敏创办扶贫技校时为止,这里以烹饪技术培训为代表的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已开办了100 多家,成为中国西部有名的“烹饪城”。
在市场经济时代,职教技校招徕生源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种时候,在这种环境里,就象“半路地杀出个程咬金”似的,任永敏办了个“扶贫技校”,一开始,就有不少好心人替他捏了把汗:老任的想法好是好,但在风行各种职业教育的渭南,能不能站得住脚,还要打个问号。
可是,实践证明,任永敏不单是站住了脚,而且还出乎人们意料地后来居上。
目前,他的扶贫技校已经发展到拥有一个总校、6个分校;从一个学生、带来两个学生,发展到在校学生保有量达5000多名;8年来已毕业2万多名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在渭南地区,乃至全省、西部地区,名列前茅。

任永敏成功的诀窍在哪儿?采访中,听说他们在实践中闯出了一套“五连环”的发展思路,引起记者浓厚兴趣。
棗从招收农村贫困青年到招收城市失业青年。

扶贫技校红红火火地向前发展,影响越越来越大,不少城市青年闻讯,也赶来报名参加培训学习。任永敏二话不说,告诉学校招生办公室,不分城乡,来者不拒。
在渭南,他们联合红旗水泥厂、市橡胶厂、海昌空调销售部等多家企业的厂长、经理,共同发起了“父母下岗,不让孩子失学”的助学活动,对于那些愿意上扶贫技校的学生,一律予以优待;扶贫技校领导班子成员还在市劳动局的帮助下,和那些厂长、经理一起,与一批下岗特困职工结成“对子”,每人资助2名学生的全部学杂费用,直到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为止。

对外地的城市辍学待业青年,任永敏也是一视同仁,按政策尽量优惠。甘肃、宁夏、青海、河北、河南等省区,都有城市青年来渭南奔扶贫技校的。
甘肃省灵台县万宝川农场老职工陈克明,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亚琴、亚莉和亚明,同在城里长大,因高考未中,待业在家。为了让三个孩子通过职业教育走上成才之路,老陈又是听广播、看电视,又是翻杂志、剪报纸,搜集了全国好多地方职教技术学校的资料,并按照资料线索,还专门跑到不少地方去考察,想经过比较,挑选一个放心的学校和可心的专业。最后,终于被任永敏的事迹所感动,便选定了渭南扶贫技校。三个孩子先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分别被安排到渭南、大连等地就业。
棗从培训青年学生到培训下岗职工。

自扶贫技校创办的第二年开始,任永敏便把培训下岗职工学得一技之长、实现再就业梦想、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他们先后与渭南市的13家破产、亏损企业签订了免费培训下岗职工的合作协议,使460多名职工得到培训,并陆续重新就业;陕西化工总厂是他们着力扶持的重点困难企业。经过培训,这个厂有26名下岗职工留校就业,另外还免费培训了200名下岗职工,并联系有关部门予以安置。
几年来,任永敏的扶贫技校已经帮助陕西、甘肃等省区的特困企业近千名下岗职工经过培训、重新就业。
甘肃平凉地区友谊革制品厂女工张红霞,下岗后,没有了工作岗位,没有了固定收入,家庭生活困难,丈夫找茬闹离婚,最后连家庭、丈夫、孩子都没有了。在下岗工友们的参谋下,她免费进了任永敏在平凉创办的扶贫技术分校。五个月后,在美容美发班学习毕业,到平凉城里闹市区开了个“自强美容美发店”,月收入上千元,不单不再为温饱发愁,而且重新建立了新家庭,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棗从抓职业教育到支援普通义务教育。

在陕西省一次职业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任永敏介绍了他开创的“以商贸补职教,以职教带普教,以育人济天下”的办学新路子,受到省教育部